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关注 > 正文

在“而立之年”做的“而立之事” | 《山东教育报》30年往事_天天亮点

2023-06-21 13:13:13 《山东教育报》(综合版)

见字如面。收到张继梁总编辑的微信,一看是《山东教育报》创刊三十周年征稿启事,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,当即答应,我试试吧。


【资料图】

激动什么呢?作为参与创办《山东教育报》的人员之一,突然间有一种被记得、被想起的温暖。1993年初,省教育厅从各地市教育局、高校等抽调人员,到山东教育社参与创办《山东教育报》。创业艰难百战多,其中甘苦心自知。

就在《山东教育报》创刊不足满月之时,人事变动,社长易人,原定把参与创办人员留下的计划化为泡影。几个月后,大家只好怀着对《山东教育报》这个“婴儿”的依依不舍,各奔东西。有的回到原单位,有的走上自谋职业之路。但一段心酸的历程成为终身难忘的共同记忆,一次身心的磨砺也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。

当时的一版负责人朋星,后来成为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。年龄最小的孙承武,创办了全国第一批职业大学——山东外事职业大学。李文明调入《大众日报》从事编辑工作。王肇庆、栾兆东赴北京创业,都很有成就。还有滕玉成、曾琳、石性刚等都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。

如今,《山东教育报》已长大成人,步入而立之年了。这些参与创办者,多数已到了退休年龄,而对于30年前的往事,仍记忆犹新,历历在目。

记得当时最困难的是吃住问题。大家多数从外地来到济南,吃住问题首当其冲。开始还不错,住在省广播电视厅招待所,离南圩门外街8号山东教育社办公楼不远,从小胡同走用不了10分钟,很是方便。三四个人一个房间,但大家彼此没有隔阂,忙碌一天之后,“夜谈会”也海阔天空,相处得其乐融融。虽然拥挤,但房间还有电视可看,能够方便地看到电视新闻。这对怀有新闻梦想的准记者来说,感到很大的满足,由衷感谢社领导的安排。当时,山东电视台也有节目主持人住在那里,开始感到很神秘,不长时间也就熟悉啦。我们这些新住户缺什么东西,也经常向人家老住户去借。

可惜,好景不长。后来,由于社长的变动,我们只能找地方租房子了。为图便宜,大家找到了第一干休所,就在现在泉城广场的位置。房子有大有小,大的还能放张桌子,小的放一张床基本就满了,中间都是用纤维板隔开。我和肇庆房间相隔的纤维板有几个破洞,用纸团堵着,勉强还算保留着一点儿隐私。后来,肇庆的孩子来了,很是好奇,就把纸团扔掉了。这样一来,我们之间便毫无隐私可言啦,互相交流就像在一个房间一样。住也就只能这样对付了,反正无非是个栖身之所,能放下三尺之躯就行啊。

吃的问题就更难啦。干休所食堂不对我们开放,住的房间狭窄也没有支锅做饭的空间,大家只能到街上买吃的。早餐还好办,那时小摊比较多,喝碗甜沫,吃个馅饼,就对付了。中午、晚上吃饭是大家最犯愁的啦,虽然饭馆也不少,但与自己收入匹配的却不多,就满街跑,试图找一个更便宜的地方填饱肚子,有时能跑四五家还拿不定主意。对此,大家戏称“觅食”。现在想来,这个词用得真是再妥帖不过啦。

记得初冬的一个晚上,已经很晚了,我和肇庆都没有吃饭。饥肠辘辘之中,我们决定出去“觅食”。走了五六里路,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小店。正在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的时候,在民族大街上,蓦然回首,灯火阑珊处,一家小店的门口炉火正旺,一只桶在上面热气腾腾,一看里面煮着一只羊头,饥不择食的我们心花怒放,着实美餐了一顿。后来,我也吃过法国大餐、巴西烤肉、韩国料理,但最难忘的还是这次“羊头盛宴”。

吃小店有好处,就是便宜,但卫生条件就难说了。一天夜里,我的肚子突然翻江倒海,疼痛难忍,继而上吐下泻,大有坚持不到明天的末日之感。幸亏隔壁邻居及时发现,叫了人,找了车,把我送到医院急诊室,经过一夜折腾才稳定了下来。

患难之交见真情,大家相处了近10个月的时间,也因《山东教育报》结下了不解之缘,成为一生的朋友,这也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大收获。

那时,我经常想起1980年参加高考时的古文翻译题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智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……”

苦和甜总是相伴而生,结伴而行。当看到《山东教育报》创刊号的时候,真有点儿欣喜若狂。这张创刊号我还一直收藏着。第一版主要是省委、省政府领导的题词。令我高兴的是,在报社征集题词时,我根据《山东教育报》办报的宗旨及报纸的地位和作用,拟写了一副对联式的备用稿:倡重教新风,谱兴鲁华章。结果被领导选中,自然有点儿小得意。

创刊后,我被分在一版做编辑工作,主要围绕高考采写编辑新闻稿。我印象比较深的是,采访省领导视察高考情况,对阅卷点进行现场采访,写了高考试题分析系列报道,成为《山东教育报》创刊后第一组系列报道。到泰安高校录取现场采访,以现场体验,向社会传达了严格、严密、严肃的录取工作管理、流程、纪律等,回应了群众对录取工作的关注关切和担忧,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也广播了相关内容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

本想在《山东教育报》编辑部干一辈子的,但遇上教育社的多事之秋,只好作罢。

但有幸的是,我参与了《山东教育报》创办的全过程。那时,我恰好30周岁,也是而立之年。一直想而立之年应该做一件大事,参与创办《山东教育报》就是我而立之年的而立之事啦!

三十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。《山东教育报》已是而立之年,正是山东教育乘势而上,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,建设教育强省的好时候,《山东教育报》应该大有作为,也必将大有作为。

而我已到花甲之年,我与《山东教育报》相伴三十年了,我还想与她再相伴三十年!

来源:《山东教育报》(综合版)

(原标题:三十而立——写在《山东教育报》创刊三十周年之际)

作者:山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 赵立辉

编辑:袁琳

审核:周玉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