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为什么灭亡?清朝、李自成、天灾、人祸,缺一个明朝都不会亡
一个朝代灭亡,往往是天时、地利、人和全盘皆输的产物,明朝自然也不例外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除了上古时期的夏商周之外,一个王朝的寿命最多也就二百多年,而明朝对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。
明朝疆域
黄仁宇先生在《万历十五年》一书中,以大历史观的角度推断,总结出明朝灭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数字化管理。就具体历史而言,身处那个时代的人的判断往往更有参考性,今天我们来看看最接近那段历史的明末清初史学家、《明季北略》和《明季南略》的作者计六奇是如何评价明朝的灭亡的。计六奇认为,明朝之所以丢掉整个天下,不考虑崇祯帝自身的德行和政治操守的话,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。
(资料图)
第一,明朝边境强大的外部侵略势力。自从辽东失守后,边境上战事频发,这迫使明朝增加军费开支和征发更多百姓劳役。这种状况持续下去,经年累月,百姓被搜刮得日益严重,贫富分化加剧,社会矛盾日益严重。在这种条件下,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已无法维持,官逼民反,开始爆发农民起义。另外,前去镇压的官兵多有哗变,这些官兵和农民军组合起来,逃入山林中为盗贼,继续作乱。这是明朝灭亡动乱的最原始原因。
清军
第二,出现了像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大农民军头领。这二人都出生于陕西地界,随后率领农民军席卷河南、山西、四川等地,明朝为镇压这二人的农民军,又要顾及辽东的边防,只好选用内地的官兵镇压农民军。这些官兵大多怯懦,没有作战能力,常常一触即溃。朝廷想派边防军进行镇压,而这些边防军又大多镇守军事要塞,不能立马放弃防地而回撤。崇祯皇帝迟迟不下决心调遣边防军镇压农民军,导致农民军越来越壮大,更加不可遏制,最终导致崇祯皇帝自杀,京师被攻破。
李自成
第三是突发的天灾。如果李自成和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流窜作战时,其他地方风调雨顺,百姓能吃得饱,穿得暖,士兵们军饷充足,不贪生怕死,能坚守孤城,那么这样农民军就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。然而现实却是陕西、河南等地天灾频发,连年干旱,到处都是蝗灾,百姓颗粒无收,为求活命只好参加农民军,做内应,做奸细。百姓所做的这一切,都只是为了活命。因此农民军所到之处,百姓争先开启城门,即便政令严厉,依旧不能禁止。农民军的势力越来越大,到最后再也控制不住泛滥。
灾民剧照
第四,明朝没有出色的将领和宰相。明朝处于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地时,没有出现像李泌(参与平定安史之乱,辅佐唐德宗)这样贤明的宰相,或者如岳飞一般的战神。崇祯朝作为首辅的温体仁器量狭小,排斥异己,次辅杨嗣昌碌碌无为,总兵张缙彦没有谋略,这预示着朝中文臣方面无人。朝廷所任用的高级将领如唐通、刘泽清等都是贪生怕死,望风而降的人。纵观,明末手握重权的大臣都是这种酒囊饭袋,试问如何能镇压内乱,平定边疆。
当时,除了以上四点之外,崇祯皇帝也难辞其咎,只不过计六奇作为明朝遗民,也不便多批评曾经的君主。